书刊扫描仪古籍文献保护应用
发布时间:2014-07-30 09:24:11
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及各高校为了扩展馆藏资源的利用方式,提高服务水平,通过数字化将馆藏资源实现网上共享,方便读者和用户更简便快捷地查找资料。全新的OS15000多功能扫描仪可实现历史古籍、现代图书、档案、手稿、杂志、科学报告、合同或其它文化遗产的数字化。 顶置式扫描、书页朝上,您只需翻页便可轻松完成扫描。书脊折痕或者原件破损导致的字母变形,可以通过软件自动修正,即使是放置倾斜的原件也能进行校正。 产品优势: * 结构紧凑、功能先进、轻巧方便 * 不受环境光干扰 * LED冷光源 * 杰出的色彩再现 * 高扫描速度 * 高品质的输出数据 * 远程维护和远程管理 * 符合能源之星 * 卓越的性价比 主要参数: 扫描仪类型:A3 彩色书刊扫描仪 扫描仪描述:台式非接触扫描,适合文物、古籍、图书、报纸、字画、地图等单页或装订成册稿件 原件尺寸:460×360 毫米(超A3) 扫描速度:小于1秒(300dpi,黑白,灰度);2秒(300dpi,彩色) 分辨率:600dpi 扫描模式:线性CCD,逐行扫描,无需外借光源辅助。42 位彩色采集,24 位彩色输出;14位灰度采集, 8 bit 位灰度输出;1 位黑白二值采集,1 位黑白二值输出 原稿厚度:书本厚度为100毫米 扫描稿台:连机书稿台(90 度开合电动压稿玻璃),电动调节稿台,自动开合压稿玻璃。 影像格式:TIFF 不压缩,TIFFG4,JPEG,JP2,PDF,多页TIFF,BNMP,PCS 古籍文献是中国的文化瑰宝,维系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进步与传承,也是我国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保存已变得相当脆弱,不仅不利于使用,更不利于保护和文化传承。古籍的数字化是中华文化由纸张媒介向现代化传播方式的重要转变,是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一次革命。古籍的数字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针对珍贵古籍纸张脆弱、不易完全打开的特点,德国公司设计制造了OS12000V高精度非接触式古籍扫描仪,非常适用于图书馆馆藏珍贵古籍数字化需求。 OS12000V高精度古籍扫描仪的优势: - 独有可调整的“V”型书稿台和“V”型压稿玻璃,在充分保护古籍不受损坏的前提下可使古籍打开90°~140°;
- 能够扫描厚度为100毫米的大幅面古籍;
- 专业彩色线性CCD,可充分的再现被扫描件的全部细节;
- 新一代投射式无眩目LED冷光源的采用在获得清晰扫描影像的同时不会对古籍造成任何损伤;
- PerfectBook功能能够将扫描后的影像进行自动裁切及分页、纠偏、去黑边、杂点,同时能够将手指印和书籍中缝印记删除,确保影像完美真实的再现。
上海图书馆选择A1幅面的高精度非接触式扫描仪,已将馆藏约780万幅画面的善本古籍及民国报纸,以图像形式扫描,全文录入计算机,保留了古籍文献的原有形式,逐步实现善本古籍的全文数字化。读者可在该馆调阅任何一种古籍善本,从检索到全文阅览,整个过程不到1分钟,且阅读方便自如。 国家图书馆作为国内最大的公共图书馆,同时也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主要成员之一,不但有大量的现代图书馆藏,同时也拥有丰富的古籍馆藏及缩微胶片馆藏。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国家图书馆数字化资源部分别配置了OS14000系列和OS12000系列高精度非接触式扫描仪、柯达高速文档扫描仪、Mekel高速缩微胶片扫描仪,将馆藏的各种资料进行数字化,进一步丰富了国家图书馆的电子馆藏资源,使得读者的阅读方式更加多元化,同时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家图书馆从保护图书原件资料的角度考虑,兼顾装订成册的图书、老旧报刊杂志及古籍文献数字化的实际需求,结合OS系列高精度非接触式扫描仪的优势及特点,最终选用了国际上的OS14000和OS12000系列扫描仪进行馆藏图书全文数字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