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产品中心新闻中心关于我们行业应用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古籍数字化的发展

古籍数字化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7-07-19 09:47:47

1、古籍数字化研究现状

  古籍又称典籍、文献,是指没有采用现代印刷技术来印制的书籍。中华文明五千年从甲骨文、简牍、卷轴再到线装,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古籍,作为中华文明文化延续的印证,古籍整理是非常重要的。

  古籍整理的传统方法,是通过对古籍进行审校释(审定、校勘、注释)等加工整理后形成新版本,便于现代人进行阅读。古籍整理的传统方法主要依赖手工进行,有着操作过程繁杂、效率低的缺点,而且新版本仍然是书本形式,难以再次利用。在计算机技术出现后,古籍整理有了新的工具和方法,即古籍数字化技术。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将古籍文献进行加工和整理,并使其转化为电子数据,可以通过光盘、网络进行保存和传播,有效解决了传统古籍整理的缺点。

    中文古籍的数字化最早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从计算机技术发达的美国开始的。我国在引入相关技术后,产生了大批有价值的成果。国家图书馆的“古籍特藏文献数字化计划”,完成了“甲骨文”、“数字方志”、“碑砧菁华”、“敦煌遗珍”、“西夏碎金”、“永乐大典”等成果。其他研究机构也推出了大量产品。

  国际上,拉丁文体系古籍的数字化工作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由欧盟二十六家图书馆联合推出的IMPACT(Improving Access to Text)项目,是一个通过研究OCR(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光学字符识别)技术,来推动拉丁体系文字古籍数字化工程。

 2、古籍数字化的发展与瓶颈

  我国古籍数字化的发展经历了联合目录阶段、目录+影像阶段和全文检索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联合目录为古籍数据库检索系统的开发,以数据库的形式储存。通过利用计算机,对古籍资料进行目录检索、内容整理、储存、数量统计,以及编制索引,极大的改进了古籍文献的检索方式,是古籍研究的辅助工具。最初的古籍数据库主要是书目数据库,很多省市级图书馆都建立了书目数据库,其中南京图书馆建立了40万条中文古籍书目数据。

  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的目录+影像阶段。这个阶段形成了以光盘为载体,可通过目录进行查询、浏览原文的影像页的古籍文献或古籍数据库,所以又称为光盘版古籍。1997年武汉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四库全书光盘版”共150张光盘,以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为底本,将全书两百余万页逐页扫描成电子文件。

  第三阶段,2000年起古籍数字化进入了全文检索阶段。将古籍的全文录入进数据库系统,通过文本与检索项匹配,实现直接到段落的精确查找。并且配置网络化,以各地区的图书馆为节点、网络为纽带建立了网络上的联合数据库。

  通过网络共享服务,可以不再依赖个人存储也能得到海量资源。然而古籍数字资源不足,影响了网络化的发展。古籍数字化加工有着很多的问题。

赛数OS12002V专业古籍文献扫描仪,采用投射式无眩目冷光源技术为珍贵的古籍和文献数字化提供了极其充分的保护,高精度真彩色扫描镜头完美再现原稿的真实细节,独有的90°V型稿台, 特别适用于装订成册且不能完全打开的珍贵资料的数字化,自动开启压稿玻璃,自适应调节V型玻璃下降速度和压力,可充分保护文献资料,人性化设计为用户提供了安全、可靠并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操作环境。

  产品中心
真空充氮消毒柜
赛数DSC全能影像采集系统
脱酸设备
智能证照管理系统
档案卷宗扫描仪
高速文档扫描仪
平板扫描仪
缩微胶卷扫描仪
高精度平台扫描仪
自助式书刊扫描仪
书刊古籍图书扫描仪
大幅面图纸扫描仪
光盘刻录打印一体机
数字存档机
照片打印机
照片扫描仪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新龙路399弄T4号楼806室 电话:021-67676092
CopyRight © 2011-2020 上海速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9046945号
武汉POS机